近日,北京大学启动人脸识别智能柜采购与部署工作,将这一融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设备应用于图书馆、实验室、教学楼及体育馆等多场景,以科技手段破解传统存储管理难题,为师生打造安全、高效、便捷的物品存储环境。
直击痛点:破解传统存储四大难题:
作为汇聚万千师生的顶尖学府,北京大学此前在物品存储管理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。传统钥匙柜需专人保管钥匙串,易出现遗失、错拿问题,仅钥匙补办与登记就占用大量行政资源;密码储物柜依赖人工记忆,忘密码、密码泄露等情况频发,去年仅图书馆就接到百余次密码重置申请;实验室器材与教学设备存储需人工登记领用,流程繁琐且易出现错领、漏还,责任追溯困难;公共区域寄存柜多为人工值守,不仅增加人力成本,高峰时段还常因排队存取影响师生体验。这些问题既降低了管理效率,也制约了校园服务的智能化升级。
图片
科技赋能:三大核心优势重塑存储体验
人脸识别智能柜 的引入,从根源上优化了校园存储管理逻辑,其核心优势精准匹配了高校场景需求。
1. 无接触便捷操作,解放双手提升效率
师生无需携带钥匙、卡片,也无需记忆复杂密码,只需站在柜体前,内置的高清摄像头配合主动红外补光技术,可在0.5 秒内完成人脸捕捉与验证,柜门自动弹开完成存取。系统支持动态分配空闲柜格,无需人工选择,尤其适配图书馆自习、体育馆运动等高频存取场景。对于实验室等多人协作场景,设备还支持组内权限共享,满足团队物品共同管理需求 。
2. 多维安全防护,筑牢物品管理屏障
设备采用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,通过投射数万个隐形光点捕捉面部深度信息,能有效抵御照片、视频等伪造攻击,配合活体检测功能,安全等级较传统存储设备提升百倍。柜体采用防火防腐蚀材质,配备独立智能电子锁与防撬报警装置,一旦检测到强制破坏等异常情况,系统立即触发警报并同步至管理后台 。每一次存取操作都会自动记录用户身份、时间、柜格号等信息,形成完整追溯链条 ,可实时查询。
3. 智能精细化管理,降低运营成本
管理员通过后台系统可实时监控每个柜格的空闲、使用中、异常等状态,实现远程开锁、权限重置等操作,无需现场值守即可处理日常问题 。系统还能自动生成使用频率、用户活跃度等数据报表,帮助管理部门精准优化柜点布局与数量配置。
图片
北京大学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,人脸识别智能柜 的部署不仅解决了传统存储的效率与安全痛点,更构建了“数据驱动、精准服务”的校园管理新模式。未来,学校将基于设备运行数据持续优化服务,让智能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,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更多科技动能。
咨询热线
400-656-3690